公共教学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课程建设 >> 人文科学教育 >> 正文
为幼儿科学活动提供适宜的材料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4-11-17 00:00:00】      点击数: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是操作的主体,材料是操作的客体,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才能构成“探究”。所以,适宜的材料才能让幼儿有充分探索的机会,并且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有价值的经验。从另一个层面讲,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也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只有通过对物体的操作才能完成。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就如何投放科学活动的材料获得了一些初浅的认识。

一、正确把握材料的结构

科学教育中的材料的结构,意思是指材料在被使用时能揭示自然现象间的某种关系。这种关系的型式即是现象的概念。①例如,电池、灯泡、电线、塑料线等几种材料集合到一起就有了一种结构:电池、灯泡和电线能相互作用,使灯泡放亮,而电池、灯泡和塑料线不能相互作用。这样,我们就有了一种关系型式:电线能导电,塑料线不能导电。这种结构有着内在的关系,这种型式是全体的。②

在科学活动中,我们必须为幼儿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教师要认真研究各种材料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在每个活动中正确投放相关联的材料,才能有效引导幼儿操作并发现各种关系,获得知识经验。

例1:在操作区角投放锤子、镊子、钉子、钳子、剪刀、小锯、尺子、打孔机、绳子、核桃、各种混合的豆子、木块、布块、针线等工具和材料,帮助幼儿制作、测量。他们可以获得以下经验:

●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做东西,一些东西没有工具就没有办法完

成。

●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处,学会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工

具。

●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观察和了解事物,收集到更多的信

息。

例2:在晴雨角投放温度计、记录纸、天气表征图片(雨、太阳、

雷电等)、衣物图片(短袖、长袖、毛衣等)等帮助幼儿记录和观察的工具和材料,他们可以获得以下认识:

●天气的冷热可以用温度计测量并用数字记录下来。

●穿着与天气相适应的服装。

●天气可以预测。    

由此可见,幼儿只能通过操作有结构的材料,才能发现事物间的关系,而且这种认知层面也将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思维水平的发展而逐渐提高。教师要了解幼儿的认知规律,提供与之相适应的结构材料,帮助他们获得最有价值的知识经验。

二、选择材料的标准

1、材料需目标化、任务化

教师要紧紧围绕活动的内容和目标来取舍材料,这些材料能揭示某种关系;幼儿亦能通过材料的操作发现这些现象。而这些关系和现象也是我们所预设的、幼儿能够获得的。

2、能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与幼儿认知水平相符的并来自真实生活的材料能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例如,饲养小动物,种植植物,利用厨房工具切菜、榨汁、刨皮,编织毛线,修桌椅等,这些让幼儿既熟悉又陌生的材料定会吸引他们去尝试、观察和讨论。

3、便于幼儿自由选择并且有充足的操作机会

教师要提供多样的材料,呈放在随手可拿的地方,保证尽量多的操作时间。幼儿能根据个体的需求来选择材料以及用这些材料来“干什么”,他们会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其中,获得探究的满足。

4、每个幼儿都有足够的材料

要实现幼儿的主动探究,就必须为幼儿自发的探究活动和教师有组织的活动准备物化着教育目标的材料。③无论在个人操作、两人合作还是小组探究中,幼儿都应该有帮助他们获得经验的关键性的材料。例如,在探索磁铁时,小组里的每个幼儿必须有一块磁铁,但那些“能否被吸起来”的物体每组多一些就可以了,有被吸的,有不能被吸的,幼儿间轮换着操作,并相互观察操作结果。

5、有改变结构的可能

材料勿需一成不变,变化的材料能激起幼儿更强烈的探究欲。在改变结构的过程中,幼儿兴许就能有更多惊喜的发现。例如在探究沉浮时,幼儿拿着一个空的塑料瓶,他发现瓶子浮起来了。当瓶子慢慢进水了,他又发现瓶子在下沉。这时幼儿会去思考:怎么空的会浮起来,装水了就会沉下去?这个能改变“结构”的塑料瓶为孩子新的发现提供了基本条件。

6、材料的变化便于幼儿观察

幼儿作用于物体所产生的作用明显地被观察到,这对幼儿建构动作与动作结果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必须的。④

如往清水里加盐,观察鸡蛋在水里的变化,这时必须是透明的容器,幼儿方能从容器外侧仔细观察。

如利用芹菜观察毛细现象,实验用的水最好染成红色,这样芹菜的绿色和水的红色形成反差,幼儿就可以明显地观察到。

三、材料的投放方式

1、开放式投放材料

这种投放方式多适用于区角、科学室。幼儿在选择时有更大的自主性,相同的材料经过不同幼儿的不同组合与操作,会产生不同的现象,揭示不同的自然关系,激发幼儿更强烈的探究。

需注意的事,这种开放式投放的材料并非杂乱无章,同样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构好了的,教师对幼儿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现象要有充分的预设,以便有效地给与指导。

例如:投放了若干节电池,灯泡,电线,塑料线,铜线等,不同的幼儿操作后可能会出现下列现象:

●只用一节电池连接,灯泡发亮;

●用两节以上电池连接,灯泡不亮,或更亮,或闪亮后立刻又灭了;

●用不同的线连接,灯泡有时会亮,有时不亮。

以上问题就需要教师立即做出反应,适时引导。

2、为了明确的目标投放材料

这种投放方式多用于教师组织的专门的科学探究活动。对于每个活动,教师都会预设出期望幼儿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并紧紧围绕着这个目标去选择材料。

例1:怎样穿越弯管?

在这个活动中,预设的核心经验是“感知光是走直路的”,教师设计制作了不同组合的弯管,用手电筒在弯管一端射光,在另一端能否见光?通过各组的实验,幼儿都得到同一个答案:在弯管的另一端看不见光。这时,老师又出示了一根直直的管子,再做试验,却在另一端看见光了。这时,教师乘势引导幼儿得出“光是走直路的”这一暂时经验。

例2:怎样让鸡蛋站起来?

构成问题的材料:去除内容物的完整鸡蛋壳

解决问题所需的材料:毛巾,半圆形积木,没有瓶盖的瓶子,书,沙,,橡皮泥等。这些材料会引发幼儿尝试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

●把毛巾揉在一块儿,试着把鸡蛋立在上面;

●把2块半圆形积木合拢,把鸡蛋立在中间的圆形上;

●把鸡蛋立在沙里面;

●把橡皮泥捏成碗状,把鸡蛋立在碗里面。

……

3、有层次地投放材料

这一投放方式符合幼儿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促进他们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迈进。

例1:小汽车在斜面上的运动

第一次,教师提供相同的汽车,高度不同、表面相同的斜面,观察汽车在斜面上下滑的速度。

幼儿获得经验:在高一些的斜面上,小汽车下滑更快。

第二次:教师提供相同的汽车,高度相同但表面不同的斜面(有光滑的,有铺着沙的,有铺着毛巾的),观察汽车下滑速度。

幼儿获得经验:在光滑的斜面上小汽车下滑最快,在铺着沙的斜面上小汽车下滑慢一些,在铺着毛巾的斜面上小汽车下滑最慢。

综合经验:小汽车在斜面上的下滑速度,跟斜面的高度和表面材料都有关系。

例2:吹泡泡

第一次,教师提供都是圆形的泡泡圈,根据幼儿事先的猜想准备了洗衣粉、肥皂、洗手液、沐浴露、口香糖等,引导幼儿制作泡泡水,验证自己的猜想。

幼儿获得经验:洗衣粉、肥皂等做出来的泡泡水可以吹泡泡

第二次,教师提供不同形状的泡泡圈(用铁丝做成,有圆形,有正方形,有三角形等),洗衣粉等做成的泡泡水。用不同形状的泡泡圈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样子的呢?

幼儿获得经验: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圆的。

对于幼儿科学活动的探讨远不止这些,如科学活动的价值取向、科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技巧、科学活动中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科学活动与其他领域的整合等等。幼儿科学教育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只要我们孜孜不倦地去追求,定能让科学教育实践活动呈现出朝气蓬勃的生机。

 

参考文献:

①参见【美】兰本达等合著:《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29页。

②参见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42页。

③同②,第158页。

④同②,第159页。



E-mail:hfyzgsg@163.com

校址:安徽省合肥市新站区磨店高教基地 邮编:230013

联系电话:校办:62520122 招生办:62520127 就业办:62520138

皖公网安备 34019002600186号 皖ICP备07502099号-3